PP电子在一个几乎没有技术门槛的产业里,女性消费者竟然很难买到一条好穿的。这跟花钱多少、是不是品牌无关,只要是女士,各有各的难穿。
事实上,难穿可能是因为没有完美的面料,而当下的电商竞争,尤其是白牌和白牌、白牌和品牌的战争从未停止,又挤压了产品的空间。此外产业的变化和消费者的认知之间,还存在不小的落差——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消费者,比起美观,如今更在意的舒适性。
过去一年,生活在北京的打工人梁爽,前后买了几十条,但好穿的竟然一条都没有。
她买过各类材质,比如最经典的纯棉,选的是一个不知名的白牌,30元4条。穿了几次,就变硬了,底裆也逐渐发黄,手搓红了都洗不掉。和别人合租,她的很难光明正大地晾在阳台上,总是偷感很重地调整角度,晾干了立刻收起来。
还有冰丝的。确实像商家宣传的那样,透气、凉快、好清洗,但轻薄的布料总是在不经意间夹进两瓣,不扯就出不来。那是个尴尬的时刻,不好意思伸手调整,异物感又折磨人,梁爽感叹,打工人不仅被工作折磨,还被折磨,这属于内外夹击。
主打创新的款式也尝试了。最近,小红书上出现了一种“底裆加长”的纯棉,从常规的12厘米加长到16厘米,两侧也多了一条锁边。分泌物倒是没有再卡在缝线上,但月经来的时候,卫生巾粘不住,小翅膀没办法折下去,半夜睡觉,卫生巾会悄悄漂移。她不知道该怪底裆太宽,还是怪卫生巾的胶不好。
各种价位区间和品牌,她都一一探过了。从前买的,大多是10元一条,梁爽怀疑,是不是自己消费水平太低了?她在电商平台上找到30多元一条的知名品牌,狠狠心,买了3条。满怀期待洗了穿上,只是比好一点点,“腰高了点儿”,但尺码还是偏小,既勒大腿又夹——三类,竟集合了三种不同的缺点PP电子。
女性买,逐渐成了个没有终点的寻宝游戏。集中买上一批,试穿,难受,最后扔掉。梁爽有点绝望,买一条同时满足宽松、不卡、能粘住卫生巾、底裆够长的,怎么就这么难?
之于女性,有着跟男性不同的意义。因为生理构造不同,既是女性生殖泌尿系统的守门,阻挡来自外界的灰尘、细菌、异物,也保护着女性的私密部位,减少在日常行走、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和不适。平日里,它得接住分泌物,保持相对干燥,帮助维持健康的环境;每个月经期来临时,它还得给卫生巾兜底,是女性最亲密的朋友。一条好穿的,应该柔软、妥帖,带来安全感,最好是穿上它又能忘记它的存在。
但在当下的消费市场里,只要是女士,各有各的难穿。每一条都以不适甚至疼痛的方式,努力彰显自己的存在感。
和女装尺码越做越小相似,女士的尺码也“通货膨胀”,普遍偏小。梁爽买的白牌,据商家介绍说,80至100斤的女性可以选择M码。她想着,自己身高155厘米,才90斤,“M码我是妥妥的”。结果尺码太小,她的大腿根被裤边勒得发红,腰上也印上了松紧带细密的纹理。
这样的感受不是个例。杜颜还在读大学,只有90多斤,衣服正常都穿S码。她买来的M码,平时勉强合适,例假一来,她的大腿水肿,肚子涨痛,这个时候,就像收紧的金箍,在大腿和肚子上都勒出了红印子。
能出现的问题,更是千奇百怪。在社交平台上,有人穿过敏,大腿两侧起了疹子;有人买到了底裆很短的,被缝线摩擦得又痒又痛。
一分钱一分货的黄金准则,在这里也可能失效。北京的体制内打工人佳佳,买过蕉内的女士中腰,3条108元,采用的是无痕设计,但这么贵的,除了卡,底裆的纯棉布料还是用胶粘在裤身上。洗了一次,胶开了,底裆翘起来,露在外面的胶,在一次通勤路上,尴尬地粘住了毛发,扯得人生疼。
打工人寻找好穿的同时,产业也经历了一轮悄悄的消费升级。除了蕉内,主打无尺码的内外把一组的价格带到了100元以上,一款“云朵无尺码”,3条149元,接近50元一条。要是按照3个月换一批的频率,一次买6条,一年下来,光是的支出,就超过了1000元,已经是普通打工人负担不起的价格。
但别无选择的佳佳,最终买了3条内外的贵价。,竟然成了打工人的奢侈品。
在庞大的服装产业里,其实处于“鄙视链”的最下游,其中,女士还排在男士的后面,是下游的下游——因为工艺简单,材料、款式相对固定,又不需要像男士那样额外做出裆部开口,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难度。因此,在服装厂,一般都是新来的或是上了年纪的工人才会走上女士的流水线,拿到手的工钱,也比做裤子、衣服、男士的工人更少。
孙建是一家曾为蕉下做过代工的工厂销售,他告诉每日人物,一条的成本包含了出厂价,其中有面料、辅料的材料成本和人工费,两者差不多各占一半。
一条女士,主要分为前幅、后幅、裆部的浪底,和包裹腰部的裤头。浪底往往分为两层,一层保持结构,大多跟前幅和后幅使用相同的布料,一层则直接接触女性私密部位,使用更舒适透气,也更贵的面料。佳佳买到的,裆部有缝线,棉布底裆会翘边,就是因为这个位置的特殊性——它是由两层布料组成的。
布料之间,成本差别很大。普通的40支纯棉布料,斤卖,一公斤40块钱。而最亲肤、柔软的80支的新疆长绒棉,孙建透露,价格是普通纯棉面料的10倍以上。(注:支数越高,所用纱线越细,纺织出的面料越柔软细腻。)不过,之间所用面料的不同,往往只涉及到浪底,按照宽10厘米(包含损耗)*长16厘米计算,只有160平方厘米。
再昂贵的单价,乘上这么小的面积,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。孙建所在的工厂,普通纯棉面料浪底的女士三角,出厂价大约为5-6元,80支新疆长绒棉面料浪底的,出厂价在8元左右——也就差了两三块钱。
至于曾经为蕉下代工生产的那款,出厂价在10元左右。对方提供了款式设计图,指定了面料的供应商,对做工和材料要求都比较高,“比如做工,1厘米要有8个针位,要求了针线缝制的密度”。在孙建的认知里,对面料、工艺要求再高,一条女士的成本价也不会超过20元,再高,那就算是另外的品类了,比如有收腹功能的。
出厂价10元以内的,在电商平台上的标价可以达到约30元一条,因为还有另外的市场营销成本。数据显示,某内衣裤新消费品牌一年花在营销上的支出达6.5亿,其中多半用来购买线上流量做推广。
3年前,前大厂员工娜娜决定创业做女士,她自己是消费者,明白女性的痛点,家里又有亲戚做服装厂,给大品牌做过代工,她希望自己能做出不一样的产品。工厂负责生产,她提供设计图纸,指定面料和工艺,再在小红书上做做营销,发货,处理售后。
在她这里,成本除了的出厂价,还有从工厂拿到自己手里后的快递费、包装费、退货产生的损耗和安全检测报告费用。目前,她的线元之间。在这个价格带,“一条一条卖的话成本高,所以我们一般会搞组合装,3条一起卖或者5条装”。此外,快递4元一单,一次性的包装袋则在2毛-4毛之间。
当下的电商体系里,运费险和退货率无差别地折磨着每一个服装商家。好在女士品类特殊,娜娜使用的是一次性包装,只有包装完好、无损坏的才能给退换。娜娜算了一下,自己店铺的退货率在3%左右,而她有个朋友在做女装,退货率可以达到50%以上。但太便宜了,退一次货,“这一单肯定就亏了”。她还没有开运费险,“不敢开,开了之后,定价也要变,实际上就是让没退货的人为退货的人买单。”
有时候,她也分不清遇上的到底是羊毛党还是真的穿着不舒服,娜娜只能让对方把没拆封的寄回来,已经拆封的剪碎,拍照发给她,她再退相应的钱给对方,“这样谁都占不到便宜”。把这些成本都刨除,一单也就赚几元,白牌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。
娜娜觉得,以这样的成本结构为参考,电商平台上单价位于10-15元的白牌,品质上跟15-20元的品牌产品,差距不会非常大。只是品牌会买断自己的款式,不允许工厂当白牌卖。而在白牌领域,3条装要是低于15元,得谨慎购买。
至于贵价和便宜为什么都很难穿,有时候是个客观存在、无法解决的物理问题。
自从开始做,娜娜就一直在和不同的材料打交道。在她眼里,不同的面料就像一个班里的学生,各自有长短板,不存在十项全能的“学霸”。
纯棉家族的几位,包括普通40支棉、新疆长绒棉、精梳棉,都属于偏科生。它们比面料安全、透气、亲肤,不容易过敏,能粘住卫生巾。但只要是棉,就很难清洗,并且还会越洗越硬。这是因为棉本身的结构,娜娜研究过,“在显微镜下看棉纤维,都歪歪扭扭的,非常粗糙”。
棉这个家族里存在“鄙视链”。精梳棉顾名思义,是把棉纤维经过“精梳”工序,去除短纤维和杂质,像是把一坨打结的头发梳顺,相对更柔软;新疆长绒棉的纤维更长、更细,强度却高,容易纺织成紧密平整的表面,比棉更亲肤。但它们比普通纯棉都更贵一些,3条69元。
另外的面料里,莫代尔和冰丝面料也都偏科严重。莫代尔非常亲肤、透气、好清洗,不会变黄变硬,但遇到强摩擦一定会起球。有消费者跟娜娜反馈,在她家买的莫代尔,不能搭硬的牛仔裤穿,也不能洗得太勤,否则就会起球、变薄。莫代尔的原料是欧洲的榉树纤维,还有人对榉树过敏,穿上后会起红疹子。
目前市面上最好的莫代尔面料来自一家叫做兰精的奥地利公司,使用这家公司莫代尔的产品,一般都会贴上“兰精莫代尔”的标签,“就像1米8的男生一定会强调自己1米8一样”。不过,娜娜家兰精莫代尔的价格普遍也会比新疆棉的更贵些,3条得卖89元。
桑蚕丝触感比莫代尔更好,只要是穿过桑蚕丝的人,很难再考虑面料。但相应地,它的舒适也匹配了更贵的价格。此外,它唯一的缺点是,吸湿性比棉更好,但排湿性跟纯棉一样慢。女性分泌物的成分中有蛋白质,桑蚕丝也是一种蛋白质纤维。假如是在南方,天气潮湿,水和蛋白质成了霉菌的养分。有些桑蚕丝,穿着穿着,就发霉了。
冰丝面料,就像考场里跟学生们一起考试的AI,它主要是由粘纤、锦纶和氨纶等组成,相比天然纤维,在显微镜下,它们排列得非常整齐,像一支工整的队伍,冰丝也就比棉等面料更好洗。这些纤维导热性也更好,有冰凉的触感,夏天穿很清爽。但由于分子结构松散,纤维受力后很难复原,形成褶皱,即便做成包臀的款式,用上更多的面料,稍微动一动,也会卡进缝。
不少消费者对人造纤维并不待见。总被嫌弃的是聚酯纤维,便宜,不透气。其次是粘纤,光是名字就很符合“科技和狠活”的刻板印象。实际上,粘纤是天然纤维素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,算“半人造”。娜娜透露,为了避免消费者反感,有些商家给粘纤换了个代号,改用“再生纤维素”或者“人棉”“棉纤”称呼。
“粘纤比聚酯纤维好太多了”,娜娜说,它的透气性很好,只是强度差,洗的时候太用力,会搓破。要是让粘纤跟材质一起混纺,比如早些年一些快消品喜欢用的环保面料“聚乳酸”,就能“强强联手”,既具备聚乳酸的好清洗,也有粘纤的透气性。
娜娜从自己体验和消费者反馈里总结说,不同的人在意的点不一样,大家的体质也不一样,可能要根据自己需求选择不同的面料。有质敏感,在意健康,买纯棉面料比较保险;有人在乎好不好洗,很多女性,每天下了班回到家,还要浸泡、清洗,想减少一点麻烦,莫代尔或是聚乳酸和粘纤混纺的更合适;还有人在意透气性,直接买桑蚕丝,它是透气赛道的王者。
以上这些面料,都是底裆使用的。至于腰身,“只要不是聚酯纤维,基本没什么问题”。
除了功能需求,女性买还得考虑使用场景。在产业闯荡多年,娜娜也窥见了女性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的变化。
最近几年,户外运动和瑜伽流行起来,瑜伽裤成了可以外穿的时尚单品。这种贴身、勾勒身材曲线的衣服,需要穿无痕,厂家不再用线把布料缝合起来,而是用生物胶、医用硅胶把面料粘起来,原本凸起的线痕就此消失。只是,无痕比较娇气,不能用超过40度的水清洗,接触高温水和阳光暴晒,都可能让它开胶。
很多时候,的潮流也得跟随女装的变化。今年,不少女装转向棉麻材料,透气,凉快,就是下身有点透。娜娜抓住时机,推出了一款隐形的裸色,销量果然一下子就爆了。
贵价不好穿,可能源于无法解决的物理因素。便宜不好穿,原因则更复杂。
在各个平台大力发展电商的这几年,借助直播、流量、平台的助推,白牌产品在裂隙中壮大起来。原本,相比传统品牌,电商品牌省去了房租,白牌则在电商品牌的基础上,进一步省去了不少品牌费用,给到消费者的价格也能进一步下探。
从商家的角度看,属于高频消耗品,市场广阔,技术门槛又低,是个不错的创业方向。但在电商的滚滚浪潮中,白牌这条赛道已经非常拥挤。白牌的对手不只品牌,还有白牌。想要胜出,不仅要够便宜,还要够快、够新,贴身肉搏,直击消费者痛点。
在工厂这端,孙建记得,总有创业者过来问,的成本最低能做到多少?据他了解,很多厂家能把一条的成本压缩到2-3元。
方式有很多种。有的工厂把十多道工序缩短到几道,比如,不调试尺寸,不做预缩水。前一个步骤是“做上身测试,打板的时候要找适合的人来穿”,把尺码做到尽量准确,后者是防止买回去缩水——大家普遍觉得尺码变小了,或许是少了这两个步骤的原因。
有的工厂在材料上降本。比如裤身的材料,可以是涤纶、聚酯纤维,在孙建看来“也能用,只不过透气性不太好”。甚至一些做到更低价的,是买下别人没做完的面料,或是没卖出去的,进行二次加工、销售,“别人清库存,不想做了,出厂价5、6块,1块多就清掉了”。但存放了多久,过程是否安全,就很难说了。
品牌们靠讲故事出圈,强调气质和理念,白牌们简单粗暴,靠的是在封面图上写“月销XX万”,产品功能大写加粗。
从2023年开始,孙建接到了不少新需求:能不能做裆部加长的?还有一些需求,是订做四角裤。在各大平台上,白牌的底裆从初始的12厘米,逐渐做到了14-16厘米。如今,甚至有底裆长达18厘米的。娜娜觉得这有点过了,“太长,可能反而不舒服,不符合结构”。
像孙建一样,娜娜还看到过同行卷出更不可思议的创新,在面料里加入奇怪的成分,“像什么石墨烯,竹纤维还有什么玻尿酸”——听起来不像,像美容产品。
那款加玻尿酸的,实际上“就是在机器上涂一点玻尿酸,最后出厂前压一下”。安全检测机构并不检测这些,只有A类(为36个月以下婴儿设计)和B类(直接接触皮肤的面料)的区别。这些听上去颇为荒谬的创新,最终还是指向流量,以及抬升一点产品价格。
出于相似的逻辑,市场上还出现了底裆和腰身一体、使用相同面料的,娜娜暂时不提倡购买。因为在生产标准中,底裆不可以染色,除非工厂有环保染色的资质,“当下,国内大部分小工厂没有这个资质”。工厂把底裆和裤身分开,不全是出于节省成本的目的,也有安全生产的要求。
女性的历史只有不到100年,此前的很多年里,它还肩负着“”的功能。像蕾丝、锐角三角,这些往往裆部很短,面料不亲肤,款式也没有考虑到女性需求,穿上不可能舒服。这样的,也正在被觉醒的女性消费者淘汰,她们更在意自己的感受,只取悦自己。
如今,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,不少女性也开始学习面料知识,不停地测试款式和穿上的感受。
在教育行业工作的陈橙,反复搜索过“妈妈”“奶奶”,也买过男士回来穿,但“也就那样”。妈妈腰紧,臀部却宽松,冗余的布料堆在上。男士前裆厚重,纯棉底裆的位置不对,有健康隐患。
当变得很便宜,确实不太费钱,费的是心。陈橙买过好几批,一次买5、6条,又一次次退货,“最后一次留下来,并不是因为我满意了,是因为我退到实在不想退了”。